“水腫”一詞最早見于《黃帝內經》,作為專門疾病最早見于《諸病源候論》?!督饏T要略·水氣病篇》、《傷寒雜病論》、《千金方》中都有關于水腫病的發病,治療有詳細論述。
從傳統醫學角度來說,狼瘡性腎炎的中醫診斷多從患者的癥狀考慮。以下以水腫舉例:
《醫門法律·水腫論》—腎司開闔…腎氣從陰則闔,陰太盛則關門常闔,水不通而為腫。
《諸病源候論·水腫病諸候》—腎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得水濕之氣,加之則病,脾病則不能制水,故水氣獨歸于腎。
人體水液代謝責之于肺脾腎三臟,肺之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闔,三焦氣化不利。
《靈樞·水脹》—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瘇,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丹溪心法·水腫》—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不澀赤。
《素問·湯液醪醴論篇》—平治于權衡,去菀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凈府,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發汗,利小便;活動四肢、針刺疏通經絡;活血通利之法去除人體內水分與瘀血;平時生活中注意顧護人體之陽氣)。
受《內經》的影響深遠,張仲景認為以部位區分具體治法,在《金匱要略·水氣病》中提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醫宗金鑒》中也可以看到表里上下治法之不同,“治水之病,當知表里上下分消之法,腰以上腫者,水在外,當發汗乃愈,越婢、青龍湯證也;腰以下腫者,水在下,當利小便乃愈,五苓豬苓湯證也”;
朱丹溪在內經基礎上提出了陽水/陰水,并且其治療也不僅僅是發汗利小便,有了新的變動,陽水者當以清熱、利濕等之法祛邪為主,陰水者當以健脾益腎、益氣溫陽之類以扶正助氣化為主。
現代中醫家治療狼瘡腎炎患者的水腫癥狀,其腫多屬于陰水,初起可見目下、顏面之腫,但稍加活動遍可見全身腫下肢尤甚,責之于脾腎陽氣虛衰,其治法不可僅僅使用利尿之品,同時需要溫補脾腎以助其臟腑,力達“標本兼治”。臨床上所見醫家多于使用真武湯、濟生腎氣丸之類加減化裁,也可以在五苓、豬苓湯之類加上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熟地之類助腎助陽化氣之品,其意都是在標本兼顧。
《景岳全書》中提到“水腫,精血皆化為水”,血可化為水,由此也可見體內瘀血停滯不動化生為水流連機體中,因此內經中提到的“去菀陳莝”實則為一治療水腫的又一思路。王清任以“瘀血”為源頭論著了《醫林改錯》,國醫大師張琪教授認同書中提到的“諸病之因,皆由血瘀”“人皆知百病生于氣,而不知血為百病之始也”,運用解毒活血湯加減化裁,在水腫,蛋白尿、血尿日久而出現腎功能惡化表現兼有血瘀熱毒癥狀方面取得較好療效。狼瘡腎炎在出現上述癥狀,辨證為血瘀熱毒證者也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