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內涵
艱苦奮斗、顧全大局、自強不息、勇于創新
艱苦奮斗——呂梁精神的基石
顧全大局——呂梁精神的核心
自強不息——呂梁精神的精髓
勇于創新——呂梁精神的靈魂
山西省呂梁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戰爭年代,呂梁涌現出賀昌、劉胡蘭等杰出代表,有力地支援了中國革命。
呂梁山曾是紅軍東征主戰場、晉綏邊區首府所在地,賀龍同志在此生活、戰斗了11年。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此從事革命活動。1948年,中共中央向西柏坡轉移途經呂梁時,毛澤東在興縣蔡家崖發表了《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和《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講活》兩篇著作,明確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時期的總路線和總政策,為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指明了方向。
奮斗足跡
· 1937年11月 太原失守以后,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基本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爭進入主導地位。隨之,八路軍開始實施第一次戰略展開。一一五師除一部繼續創建晉察冀根據地外,主力南下,創建以呂梁山脈為依托的晉西南抗日根據地,一二○師繼續創建以管涔山脈為依托的晉西北抗日根據地,一二九師及一一五師三四四旅依托太行、太岳山脈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 1946年8月14日至9月1日 太岳縱隊和太岳軍區部隊展開同蒲鐵路中段戰役,殲敵1.2萬余人,攻克洪洞、趙城等5座縣城,控制鐵路130余公里。太岳和呂梁兩區聯成一片。
· 1946年11月22日至1947年1月1日 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晉綏野戰軍第二縱隊發起呂梁戰役,攻克中陽、石樓、永和、大寧、隰縣、蒲縣等縣城,殲敵1萬余人。
· 1947年4月4日至5月上旬 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太岳軍區部隊發起晉南反攻戰役,共殲敵2.2萬余人,晉南地區除臨汾、安邑、運城外全獲解放,呂梁、太岳解放區連成一片。
· 1947年12月17日至28日 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八縱隊、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呂梁軍區獨三旅、太岳軍區二、三軍分區的4個團發起運城戰役,殲敵1.3萬余人,運城獲得解放。
·
· 1948年3月7日至5月17日 徐向前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八縱隊、第十三縱隊及太岳軍區、呂梁軍區各一部發起臨汾戰役,殲敵2.5萬余人,臨汾獲得解放。至此,晉南全境解放。
精神意義
試論呂梁精神的意義
呂梁精神課題研究組 閆巨海 王衛斌 白潔
發布時間:2015年07月08日 18:24 | 來源:呂梁日報
呂梁精神作為山西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呂梁人民在特殊的地理環境,特定的歷史條件和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孕育形成的一種精神狀態,是呂梁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精神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體現,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格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的體現。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呂梁精神都發揮著獨特而巨大的作用。今天,弘揚呂梁精神,既有文化創新的理論意義,也有指導社會的實踐意義;既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也有當前的現實需求。
首先,呂梁精神具有文化創新的理論意義。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堅持弘揚主旋律和提倡多樣化相結合的原則,結合各地實際,深入挖掘體現核心價值體系的文化因素,凝聚人心和鼓舞斗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先進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前進方向,它的中心內容是核心價值觀。文化是精神之根基,精神是文化之靈魂。呂梁精神基本內涵的形成過程也是文化創新的過程,是對呂梁文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基礎上,整合、提煉、概括出其基石、核心、精髓、靈魂。呂梁精神體現的堅定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胡錦濤總書記的“七一”講話多處講到了理論創新的重要性。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堅持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推進理論創新,使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集中闡述了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要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呂梁精神作為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其次,呂梁精神具有指導現實的實踐意義。指導實踐是理論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呂梁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呂梁精神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尊重呂梁優秀的歷史文化和呂梁人民的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提煉而成的,是呂梁人民乃至山西人民在社會實踐中長期積累的豐富經驗和智慧結晶。改革開放以來,在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管理經驗的同時,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人生觀等不健康的東西乘虛而入,腐蝕著人們的靈魂,敗壞社會風氣。社會需要正氣鼓舞,人民需要精神支柱,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需要用呂梁精神的浩然正氣,去凈化社會風氣。提倡顧全大局、甘于奉獻、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勇于創新的思想,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侵蝕,堅決克服“權錢交易”、“唯利是圖”的錯誤觀念,進一步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有利于黨風和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實踐證明,精神文明建設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奮,各項事業就會全面興盛,反之,人心渙散,精神頹廢,各項事業都難以搞好。袁純清書記的講話指出:當前,一些干部穩重有余,闖勁不足,“不敢跳起來摘桃子”;一些干部思想固化、觀念保守,知識老化、本領不強,情緒畏難、精神疲軟,作風不實、干勁不大,缺乏大發展的膽氣、魄力和信心。山西實現轉型跨越發展的目標首先需要提振精神,樹立迎難而上、背水一戰、敢于勝利和“跳起來摘桃子”的勇氣和信心。呂梁精神必將為提振呂梁乃至山西全省的精神士氣,推動呂梁和山西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開拓創新、跨越發展,發揮應有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為凝聚全市人民的力量實現呂梁全面小康社會和跨躍、轉型發展的目標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為全市社會成員提供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推動呂梁精神文明建設。
再次,呂梁精神具有傳承文化的歷史意義。呂梁地處黃河中游,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部分,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呂梁精神深深植根于有數千年歷史的黃河文化。黃河文化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科學精神,強調天、地、人完美地結合,由此發展為天時、地利、人和的思想。二是源遠流長、勇往直前的人文品格。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一直沒有中斷;三是不斷進取、勇于創新的文化精髓。黃河文化的總趨勢是從各級支流逐漸匯聚為干流和軸心。四是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文化氣魄。黃河文化對印度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加以接納、吸收、消化而為我所用,積極開展對外交流,相互促進。黃河奔騰不息、一瀉千里的氣勢塑造了呂梁兒女生生不息、不斷進取的獨特品格和堅忍不拔、敢于登攀的精神氣質,同時,呂梁精神孕育于革命戰爭年代,是用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澆灌而成的;發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呂梁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為呂梁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弘揚呂梁精神對于傳承這些優秀文化傳統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最后,呂梁精神具有凝心聚力的時代意義。精神是一定時代的產物,但一種真正的科學的精神往往能超越其所產生的時代,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呂梁精神是在事關革命全局、民族大義、國家前途、人民根本利益等重大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堅定意志、民族氣節、革命情操和革命原則,不僅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和非常突出的現實意義,更具有深遠持久的時代意義。它既可以激發人們為實現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又可以為改革開放順利進行保駕護航,避免或減少損害國家和民族利益、形象的行為乃至喪失人格、國格的現象。因而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鼓舞我們前進。精神不是萬能的,但沒有精神是萬萬不能的。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在一定條件下,精神力量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我們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人類是需要一點精神的,有了精神力量,人才會有奮發向上、追求卓越的動力;一個民族是需要精神支撐的,有了振奮的精神,才能凝聚力量,自立于民族之林;一個先進的政黨是需要精神支柱的,有了崇高的精神,才能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得到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擁護。總結提煉呂梁精神既是呂梁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山西發展的需要,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袁純清書記指出:以不怕犧牲、艱苦奮斗、敢于勝利為主要內涵的太行精神和呂梁精神是用信念鑄造而成,領導干部要堅定信念,顧全大局,推動事業發展,創造新的業績。毫無疑問,呂梁精神折射出的思想光輝是山西精神的重要力量之源。
市委書記高衛東在市委三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的講話指出:加強文化建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率先走出資源型地區轉型跨越發展新路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目標的重要內容,是增強呂梁綜合競爭力的有效舉措。加強文化建設,首要的是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呂梁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呂梁的具體體現。弘揚呂梁精神,能為轉型跨越發展凝魂聚力,進一步增強全市團結和諧、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為此,必須著眼于提高全市干部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切實抓好教育引導,不斷創新方式方法,自覺把文化興市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為轉型跨越發展提供支撐和動力。
原稿2012年2月19日發表于《呂梁日報》,重新轉發僅為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