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間,當大部分人都準備利用假期好好休息調整的時候,王阿姨的兒子卻焦灼地來到九江市風濕病醫院,“醫生,我媽媽類風濕的病情特別嚴重啊,聽說要做手術,這個手術要到廣州去做才比較有把握吧……”。聽到這,有人可能覺得疑惑,類風濕關節炎不是內科免疫系統疾病嗎,怎么要去外地做大手術呢?
是的,您沒聽錯,王阿姨得了類風濕關節炎已經8年多了,疾病控制不好,引起相關并發癥需要手術。她四肢關節腫痛起病,在當地醫院給予對癥治療,癥狀控制一般。曾于2018年在九江市風濕病醫院確診,予抗炎止痛、免疫抑制等治療,病情控制尚可。但后續患者沒有規律治療,平素只是服用復方夏天無片為主。此次因為四肢關節腫痛再發伴四肢不能活動入院。入院查體:四肢關節腫脹、壓痛,頸椎壓痛,活動明顯受限。肌力:雙上肢1級,下肢3級。查血沉57mm/h,C反應蛋白31mg/L,頸椎磁共振提示頸1、2椎體齒狀突縮小,骨質破壞缺損,寰樞椎半脫位,臨近滑膜增厚。C1-C3椎體平掃加三維重建示頸1、2椎體骨質異常,寰樞關節脫位,考慮頸椎類風濕關節炎?,F在大家明白了,原來王阿姨需要做手術是因為類風濕關節炎合并了寰樞關節脫位。目前除了關節痛,因為壓迫脊髓神經出現四肢軟弱無力不能活動,排便困難等癥狀。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累及對稱性手足小關節為主,主要臨床表現為多關節腫脹、疼痛,基本病理改變為關節滑膜慢性炎癥、血管翳形成,繼而出現骨質破壞,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功能喪失。頸椎是除外周小關節之外,RA最常受累的部位。RA頸椎病變發生率文獻報道不一,有不少報道其發生率為17% ~ 88%。臨床可以表現為頑固性頸部疼痛、活動受限,四肢軟弱無力、感覺減退和眩暈,神經根刺激癥狀、椎動脈缺血癥狀以及膀胱、直腸癥狀。嚴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致呼吸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死亡。故對該病變的危險性應予以高度的重視,早期診斷和治療相當重要。
對于沒有頸椎受累癥狀的患者,如果病程較長,疾病活動度高,出現外周關節骨侵蝕,或者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需要較長時間使用激素的患者,建議常規篩查頸椎受累情況。有專家建議,病程超過2年的RA患者,即使無疼痛癥狀,也應行頸椎X線片;以后每隔2~5年攝片1次,及早發現RA的頸椎受累,改善預后。另外更重要的是,對于RA患者,盡早規范治療RA,避免長時間使用糖皮質激素,做到早期達標治療,是改善RA患者預后的有力措施。
讓我們一起努力,重視和早期篩查類風濕關節炎的頸椎受累!
九江市風濕病醫院/張細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