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一醫院開發區分院普外科醫護團隊在科主任汪傳文副院長的帶領下,成功為一名患絞窄性腸梗阻伴小腸壞死患者實施手術,最終患者順利康復出院。

7月底,來自四川涼州大山深處的彝族小伙來到九江務工,在工廠上班的第三天夜里突然感到腹痛難忍,被工友送至市一醫院開發區分院急診就診。急診檢查提示腸梗阻,收入我院普外科住院治療。
經過一天的保守治療,患者腹痛未見好轉。再次復查腹部CT提示腸梗阻加重,考慮絞窄性腸梗阻,建議手術治療。因患者是彝族人,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語言上也溝通不暢,普外科醫護團隊就耐心地通過電話和患者家屬充分溝通后獲得同意。隨后,在科主任汪傳文副院長的帶領下,迅速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評估,在手術室,麻醉科的配合下手術順利的開展。術中發現患者腸粘連嚴重,一段約20cm小腸明顯壞死,術中診斷考慮:絞窄性腸梗阻伴小腸壞死,迅速予以腸切除,腸吻合。術后患者安全返回病房,病區護理團隊制定合理護理計劃,幫助患者開通異地就醫登記備案,給患者解決飲食方面困難等,患者對我們的精心治療護理贊不絕口,不久后就恢復出院。
腸梗阻是各種原因造成的腸內容物通過障礙。簡單來說,就是腸子里的東西被堵住了,沒有辦法順利通過腸道。引起腸梗阻的原因有很多,如腸粘連、腸道炎癥、疝氣和腫瘤等。腸梗阻是常見的外科急腹癥之一,臨產主要表現為腹痛、嘔吐、腹脹、停止排氣排便四大癥狀。
腸梗阻剛起病時,梗阻腸段先出現解剖和功能性改變,然后發生體液和電解質的丟失,腸壁循環障礙、壞死和繼發感染,嚴重時可導致毒血癥、休克、死亡。急性腸梗阻診斷比較困難,病情發展快,常導致患者死亡。目前的死亡率一般為5%-10%,絞窄性腸梗阻患者為10%-20%。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失調,常為死亡原因。如果能及時診斷,積極治療,大多數患者都可以治好。
目前,腸梗阻主要分為3種類型:
機械性腸梗阻: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腸梗阻,是由腸內、腸壁和腸外各種不同機械性因素引起的腸內容物通過障礙,常見于腸粘連、腸扭轉、腸套疊、糞塊和腹腔內巨大腫瘤等。
動力性腸梗阻:臨床上又稱麻痹性腸梗阻,是由腸壁肌肉運動功能失調導致的。動力性腸梗阻又分為2種:一種是急性胃腸炎或慢性鉛中毒引起的腸道痙攣性梗阻;一種是因大手術、腹膜炎、腹膜后血腫、全身麻醉后腸系膜神經功能減弱或消失和腸管麻痹不蠕動引起的腸梗阻。
血供性腸梗阻:是由腸系膜血管內有血栓形成,從而造成腸管血液循環障礙,導致腸蠕動功能喪失,使腸內容物停止運行。血供性腸梗阻多見于成人,而且男性多于女性。
腸梗阻的癥狀
了解了腸梗阻的發病原因和類型后,我們重點了解一下腸梗阻的癥狀。
腸梗阻的癥狀比較明顯,通常表現為腹痛,而且是陣發性的劇烈絞痛,這種疼痛通常會讓患者難以忍受。需要注意的是,老人和兒童有時難以描述具體的疼痛部位。
腸梗阻發生后患者會出現嘔吐癥狀,然后又會進入一段靜止期,而再次發生嘔吐的時間是由梗阻部位決定的。
腸梗阻發生一段時間后,患者一般會出現腹脹癥狀。在完全性腸梗阻發生后,排便、排氣就會停止。即我們開頭所說的幾天沒有排便或排氣。
早期單純性腸梗阻患者的全身情況并沒有明顯變化,這通常會讓很多人沒有辦法察覺,而在后期會出現四肢發涼、面色蒼白、眼球凹陷和血壓下降等癥狀。
因此,一旦出現了腹痛、嘔吐、腹脹、停止排便和排氣等癥狀,一定要重視。
腸梗阻的治療和預防
腸梗阻會引起人體內環境紊亂,合并腸壞死、腹腔感染等時還會危及生命,故發生急性腸梗阻時一定要立即前往醫院救治。
腸梗阻的治療方法主要取決于梗阻的原因、性質、部位、病情和患者的全身情況,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應該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腸梗阻的發生。例如,在飲食上多吃果蔬,忌食辛辣;養成日常鍛煉的好習慣,適當運動,避免久站久坐;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要規律排便,不要時間過長。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家庭日常飲食中肉的攝入量往往是超標的,過多蛋白質的攝入會導致便秘。因此,適當調整飲食結構如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會改善便秘的癥狀。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腸道健康,排便雖然是小事兒,卻是腸道健康的晴雨表,及時發現排便習慣的改變可以早期發現腸道疾病并及時治療。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開發區分院/胡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