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宮頸癌是婦科常見惡性腫瘤,是威脅女性生命健康的第二大癌癥“殺手”。 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曉,HPV病毒感染實際上是宮頸癌的癌前病變,而性傳播是其最主要的感染途徑。 病毒雖然可怕,但我們可以通過注射疫苗、定期篩查、及時診斷等方式戰勝它。 HPV是“人乳頭瘤病毒”的簡稱,是一種雙鏈DNA病毒,可引起人體皮膚黏膜上皮增生。HPV主要通過性生活或密切接觸傳播。80%以上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有過一次HPV感染,90%以上的HPV感染可在2年內自然清除,僅不足1%的患者發展至子宮頸癌前病變和子宮頸癌。 目前已確定的HPV型別有200余種,根據有無致癌性,可分為高危型和低危型。低危型HPV有的會導致良性病變,即疣,如:尖銳濕疣,扁平疣等;高危型HPV的持續感染是宮頸癌發生的必要條件和首要因素,是導致宮頸癌的明確致病因子。根據全球和我國的流行病學研究,國家藥監局提出在我國常見的高危型有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共13個型別;中危型有26、53、66、73、82共5個型別。其中以HPV 16、18誘發癌變的風險最高。 1.性接觸(主要途徑) 2.密切接觸(主要是皮膚接觸,包括但不限于會陰部皮膚接觸,例如口對口接吻、擁抱、握手等) 3.間接接觸(主要是指接觸感染者的衣物、生活用品、用具等) 4.醫源性感染 5.母嬰傳播(胎兒通過產道時的密切接觸而感染) 家族中曾有患宮頸癌者; 患宮頸疾病或身體已出現對應癥狀; 接種HPV疫苗之前; 接種HPV疫苗之后也要定期復查; 備孕女性; 21歲之后有性生活或性生活達到3年以上的女性; 性生活過早、自身免疫力低下者、擁有多個性伴侶者; 有些偏遠地區衛生條件較差,對性知識了解較少的女性; 外生殖器疣類病變者,如患有尖銳濕疣人群等等。 女性應盡量避開陰道出血和月經期,否則容易增加感染風險,導致檢測結果不準確; 檢測前三天不能有性行為,避免細菌和精液進入陰道后導致PH值變化,進而影響結果; 女性如果使用陰道沖洗劑或陰道用藥,應在停藥至少3天后再做檢測; 檢查工具可能會對女性造成小損傷,個別出現陰道出血。遇到這類情況也不必緊張,一般2-3天即可恢復。但如果出血時間較長、出血量較大,就要格外注意是否已產生宮頸病變了。 HPV檢測結果異常時,需結合臨床癥狀分析,必要時還需借助宮頸活檢和陰道鏡檢進行判斷。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開發區分院/王義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