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常見的腰椎疾病,主要由腰椎間盤的退變、損傷等因素引起,導致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從而引起一系列癥狀。
病因 1.椎間盤退變:隨著年齡增長,椎間盤的纖維環和髓核含水量逐漸下降,髓核失去彈性,纖維環出現裂隙,在勞損積累和外力作用下,椎間盤易發生破裂突出。2.損傷積累:反復彎腰、扭轉等動作,以及長期伏案工作、重體力勞動、急性外傷等,都可能導致椎間盤損傷,增加突出的風險。3.妊娠:妊娠期間,韌帶松弛,腰骶部承受應力增大,易引發椎間盤突出。4.遺傳因素:小于20歲的青少年患者中約32%有陽性家族史。5.腰椎發育異常: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等先天異常,使腰椎承受異常應力,增加椎間盤損害的風險。
癥狀 1.腰痛:常為首發癥狀,多數患者先有反復腰痛,此后出現腿痛,部分患者腰痛與腿痛同時出現,也有部分患者只有腿痛而無腰痛。疼痛一般在腰骶部,多為酸脹痛,可放射到臀部,久坐、久站或勞累后加重,休息后緩解。2.坐骨神經痛:大部分患者椎間盤突出發生在腰4~腰5及腰5~骶1間隙,疼痛多為逐漸發生,具有放射性,由臀部沿大腿后方向小腿及足背部放射。患者為減輕疼痛,常表現為行走時向前傾斜,臥床時取彎腰側臥屈髖屈膝位。3.下肢麻木:當腰椎間盤突出刺激本體感覺和觸覺纖維,會引起肢體麻木,麻木感覺區按照神經支配區域分布。4.下肢肌力下降(乏力):腰椎間盤突出使神經根受損,導致其所支配肌肉出現程度不同的麻痹征,輕者肌力減弱,重者肌肉失去功能,但因腰椎間盤突(脫)出癥造成肢體癱瘓者較為少見。5.馬尾綜合征:中央型椎間盤巨大突出、脫垂或游離椎間盤組織可壓迫馬尾神經,出現雙下肢及會陰部疼痛、感覺減退或麻木,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礙。6.間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狹窄的特異性表現,患者行走時,隨著距離增多出現腰背痛或患側下肢放射痛或麻木加重,蹲著或坐著休息癥狀可以減輕,再行走一段距離后癥狀又出現。
治療 1.非手術治療:適用于輕癥或疾病早期階段,以及因個體情況不能實行手術治療的患者。包括臥床休息、藥物治療、運動療法、牽引、按摩、熱敷、沖擊波、干擾電療法等物理治療。1.臥床休息:急性期時應臥床休息,但現有研究表明,與正常活動相比,臥床休息并不有助于緩解疼痛及促進功能恢復。2.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脫水劑、糖皮質激素、神經營養類藥物等。3.運動療法:在專業康復醫師指導下進行早期、個體化、有針對性的運動治療,如四點跪位抬手/抬腿核心穩定練習等,可預防病情進一步惡化。4.牽引治療:可短期內緩解坐骨神經癥狀,但應避免牽引重量過大、時間過長。5.物理治療:有助于減輕肌肉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可短期內緩解中等以下程度疼痛,但療效的個體差異較大。2.手術治療:適用于病史超過6周,經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出現神經根麻痹或馬尾神經壓迫,表現為神經支配區域的淺感覺減退、關鍵肌肌力下降、大小便功能障礙的患者。手術方式包括傳統開放融合技術(如后路減壓椎間植骨融合術、經椎間孔椎體間融合術、前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等)、椎間孔鏡手術等。
預防 1.保持良好姿勢:避免長時間彎腰、久坐、久站等不良姿勢,工作或學習一段時間后應適當活動腰部。2.加強腰部鍛煉:增強腰部肌肉力量,可進行如游泳、小飛燕、五點支撐法等鍛煉。3.注意腰部保護:避免腰部過度勞累和劇烈運動,防止腰部受傷,如抬重物時應先蹲下,再緩慢起身。4.控制體重:肥胖會增加腰部負擔,應保持合理體重。5.戒煙限酒:吸煙和過量飲酒會影響椎間盤的營養供應,加速椎間盤退變。6.定期體檢:對于高風險人群,如駕駛員、重體力勞動者、老年人等,應定期進行腰部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和治療。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開發區分院骨科已開展了椎間孔鏡脊柱微創技術。椎間孔鏡脊柱微創技術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一種脊柱外科微創手術方式。為患者提供了一種損傷小,療程短、安全可靠的治療方式。通過使用精細抓鉗類器械,在內窺鏡直視下摘除突出或脫出的髓核和鈣化物,解除神經根壓迫,并用低溫等離子技術對髓核進行消融,對纖維環精細修整。保證治療效果的基礎上,減少術中出血和對組織的破壞,使手術更安全。
技術優勢:
1、精準微創:靶點治療,不破壞椎旁肌肉、韌帶和椎板,僅7mm切口幾乎不出血,手術時間短。
2、安全性高:局部麻醉,術中病人能與醫生互動,手術視野清晰,不傷及神經及血管。
3、滿意度高:術后立即緩解疼痛癥狀,大小便自理,護理簡單。
4、幾乎無并發癥:創傷小、血栓形成和感染的幾率低;術后不會產生疤痕而導致椎管和神經粘連。
5、康復快:手術時間短術后次日可下地活動。
6、適應癥廣:能處理幾乎所有類型椎間盤突出,部分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鈣化等骨性病變。
7、與目前其他的脊柱微創髓核摘除技術相比,椎間孔鏡技術適應癥更廣、更微創、損傷更小,效果更明顯,恢復更快。